(按姓氏英文排序)

歐怡雯博士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執行總監
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研究所藝術及創意教育部博士,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戲劇系應用劇場碩士,應用劇場培訓導師、工作者及研究學者。近二十多年來在兩岸四地超過15個城市與不同教育機構、學院及關注不同社會議題的團體,進行有關應用劇場工作者培訓、戲劇課程設計、社區戲劇計劃、教育劇場演出、研究發展等工作及擔任會議/研討會主題演講嘉賓。
2007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六屆「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育聯盟大會」擔任學術委員會聯合主席及第十屆於北京舉行大會的國際顧問之一;「戲劇教育會議 2015」學術委員會成員。曾為香港藝術學院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專業文憑課程校外專家評審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顧問小組成員(2017-19);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譯著有《開始玩戲劇 11-14:中學戲劇課程教師手冊》、《酷淩行動:應用劇場手法處理校園霸淩與衝突》、《欲望彩虹:波瓦戲劇與治療方法》及《戲劇的世界:過程戲劇設計手冊》。2024年出版的著作有《Social Capacity Building through Applied Theatre: Developing Imagination, Emotional and Reflective Skills in Human Services》。
研究方面,為2008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應用劇場教學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心理健康實驗研究」主要研究者之一。2009年底獲澳洲墨爾本大學頒發獎學金,修讀應用劇場博士研究課程,主力成人教育、應用劇場導師培訓、社區劇場培訓、中國民間組織能力建設研究專案,博士論文《探索應用劇場於中國 NGO 工作者能力建設的潛能》乃首位華人榮獲2018年度美國戲劇教育聯盟協會(AATE)傑出論文獎。2015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校園戲劇研究中心及應用劇場與表達性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委任為專家顧問。從2018至2024年,擔任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專責委員會(社區)成員。
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藝團「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執行總監,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應用劇場與社會關懷」課程講師及現時亞洲唯一雙語學術期刊《亞洲戲劇教育學刊》編輯委員會成員。研究興趣包括:應用劇場創作與美學、戲劇教育課程、藝術教育、教師培訓、成人教育、教學法、NGO工作者能力建設、劇場遊戲與精神健康。

陳頌瑛教授
香港演藝學院校長
陳頌瑛教授推動表演藝術及藝術教育35年來不遺餘力,是別具創見的領袖人物。她的事業發展涵蓋學術界、藝術行政、演出、製作、國際合作等領域,成就卓越。陳氏高瞻遠矚,貢獻備受認可,屢獲殊榮,包括「香港舞蹈年獎」(2004 年、2019 年、2023 年)、「城市當代舞蹈達人」(2016 年)、「傑出成就獎」(2018年),以及榮獲香港美國商會「第二十屆最具影響力女性大奬」頒發「藝術、體育及康樂界傑出女性」獎項(2024 年)。
陳教授擔任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期間(2018 至 2025 年),推行創新的本科及研究生舞蹈課程,帶領多個獲獎社區舞蹈項目,並使課程與行業不斷變化的需求保持一致。2014 至 2018 年,她擔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舞蹈),期間制定了文化區舞蹈發展的藝術方向,發展世界級的文化基建,並促進跨文化交流計劃與製作。她亦是「Asia Network for Dance (AND+)」的共同創辦人,連結地區與全球的舞蹈社群。
陳教授在多個國際顧問委員會及評審團中皆備受尊崇,包括 American Dance Abroad 顧問委員會及台新藝術獎評審團。她現為世界舞蹈聯盟亞太區會長及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香港方面,她曾任香港舞蹈聯盟主席、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等要職,並自2021年起成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委員會的增選成員。近期,她於2024年獲委任為大館文化藝術節目委員會主席及大館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會成員。她努力不息,令香港藝術更受關注、更易接觸,啟發新一代的創作人與觀眾。

陳麗珊女士
MCCM Creations 出版社創辦人
陳麗珊於2001年創辦香港獨立出版社MCCM Creations,專注雙語出版,其中一類別是為兒童及青少年創作的繪本及圖文書,旨在跳脫常規學校課程框架,培養年輕讀者的美學感知與心智發展。她視書籍出版為一種藝術形式,融合文字、視覺藝術與平面設計,營造富有觸感的閱讀體驗。
陳氏的出版理念源於1980年代在藝穗會的藝術行政經驗及90年代的廣告業,這段歷程啟發她以不同的思維探索及創造書籍的可能性。她不僅主理出版社,更於2010至2022年間先後於香港藝術中心、元創方及香港藝術館策劃並營運藝術書店,進一步推廣繪本與視覺文化。
在國際出版領域,陳女士屢獲肯定。2008年,她應法蘭克福書展邀請參與阿布達比書展,使MCCM成為首批引進香港圖文書至中東國家圖書館及中東書業的華文出版社之一。在2014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分會表彰,肯定其在藝術、建築、設計及視覺文化書籍出版上的貢獻,促進公眾關注有關城市環境的議題。

鄭嬋琦女士
誇啦啦賽馬會創「見」願景計劃創意領袖
鄭嬋琦女士現為「藝術在醫院」及「社群藝術網絡」總監,同時亦為「香港展能藝術會」副主席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客席策展人。她相信藝術能為生命帶來無限可能,故一直通過策展及參與多樣化的藝術項目,將藝術帶到不同社群之中。
鄭女士曾擔任多項社區項目的策展人,其中包括:「大・快・人心」社區藝術計劃(2007 年),該項目將 1,500 幅由病人、康復者、學生、藝術家和來自各行各業人士所創作的畫組合成一件巨型作品,以表現藝術的治癒能力;「尋樂・經驗」(2009 年)則破天荒展示多件讓觀眾可以透過不同感官體驗的藝術作品;「濕地製造」(2010 年)透過各式與香港濕地公園相呼應的藝術工作坊,引導觀眾欣賞大自然之美;「藝綻@冬日」(2010 年)和「藝綻公園」(2011 年)旨在培養年輕藝術家,並通過在香港多個公園展示藝術作品,拉近藝術與社區的距離。鄭女士還籌備了第 11 屆國際表達藝術治療協會國際會議(2015 年),吸引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一同討論藝術治療對提升生活質素的作用。她策劃的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2022 年)及山林市城——遊歷舊園新景(2024 年)當代藝術展覽,讓香港藝術家以其獨特的視角出發,探討及詮釋中華文化與香港的關係。
周佩韻女士
新約舞流藝術總監
周氏為香港演藝學院舞蹈系首屆畢業生,其後於1988年獲得英國倫敦當代舞蹈學院獎學金到該校深造表演及編舞。回港後至1991年起擔任香港演藝學院現代舞系講師,並於2003年英國拉賓中心取得藝術碩士(編舞)學位。周氏一向熱愛舞蹈藝術, 2007年離任講師一職後,於新約舞流專注其舞蹈研究及創作,曾發表作品包括《真假距離》、《樽裝城市》、《界限・街道圖》、《歸途》、《馨香》、《一》、《一線光》、《行動 I,II,III—完成》等。其作品於近年屢獲殊榮,《歸途》於2010年獲頒香港舞蹈年獎之「獨立舞蹈獎」,《界限・街道圖》於2013年獲頒香港舞蹈年獎之「最值得表揚獨立舞蹈製作」,《樽裝城市》於2016年獲頒香港舞蹈年獎之「傑出青年及社區舞蹈計劃」,《真假距離》則在2018年獲頒香港舞蹈年獎之「傑出舞蹈教育」。周氏亦於2017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之藝術家年獎(舞蹈),並於2022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發榮譽院士。

鍾玉文女士
亞洲藝術文獻庫項目總管暨參與及教學策劃
自2007年成立了亞洲藝術文獻庫教學及參與部門以來,鍾玉文女士積極舉辦公眾及教學活動,提升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識及興趣,並帶動機構在香港及其他亞洲城市的文化教育項目、合作及發展策略。近期項目包括《第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翻越》(2022);《群策群學》系列展覽及活動(2022);以及《流動圖書館:尼泊爾站》(2021-2022)。
鍾氏現任香港嶺南大學音樂及演藝部顧問委員會主席,以及核心課程及通識教育諮詢委員會成員。她於2016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獎學金,前往英國參與Clore領袖培訓計劃;並於2010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Starr Foundation獎學金,前往美國考察當地著名博物館及藝術空間,研究觀眾拓展及藝術教育。

李易璇女士
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
在表演藝術界工作超過 27 年,李氏是一位專業的藝術行政管理人員,曾於香港多個文化藝術團體負責管理、項目策劃、節目、推廣、發展及品牌行銷,當中包括PIP 文化產業、香港舞蹈團、香港話劇團、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穗會等。2010 年起獲李嘉誠基金會聘任為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行政總監,並於 2014 年起出任副院長。2018 年任汕頭大學體育園文化及藝術發展總監。
李氏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藝術行政組主席)、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顧問委員會成員、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課程顧問成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藝術中心顧問成員、香港美國總商會創意及藝術委員會委員、香港舞蹈聯盟委員、文化交談有限公司董事(《利瑪竇》音樂劇主辦單位)。
李氏為「香港美國商會最具影響力女性——藝術大師 2021」得主及「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 2012」得主。

李綽羚女士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二年級生
主修應用劇場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創意電影製作高級文憑,曾獲得創意電影製作高級文憑獎學金及最佳表演新秀銀獎。
於2024年獲得Catherine S Y Chan創意項目基金資助創作《看不見的傷痕》教育劇場,於九龍區中學進行學校巡迴演出,擔任策劃人、項目協調員及舞台總監。
曾參與製作包括: 2024-2025 Magic Inclusive Project Pilot Award Scheme《An Inclusive Theatrical Project for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與朔月藝團聾人演出合作一人一故事劇場《「敢」謝時刻》、校內教育劇場《網絡社交媒體》、校內人種誌讀劇《是咁的⋯⋯我到了達民護老院?》、校內導演工作坊音樂劇《Les Misérables》。

練沛強先生
賦能健康及運動信息應用會創辦人及合作生態系統總監
練沛強是資深的科技領袖,在亞太地區資訊科技、數碼轉型及教育領域上擁有超過 35 年經驗。他創辦非牟利機構「賦能健康及運動信息應用會」(EHSIA),致力為香港的中小學生、少數族裔及弱勢社群推動優質的資訊科技與人工智能教育。
練氏在思科系統(Cisco)任職長達 24 年,期間他主導與國際電信聯盟(ITU)及多家電訊服務商的全球合作伙伴關係,致力縮窄發展中國家的數碼鴻溝。他擔任大中華區企業事務主管期間,負責監督「思科網絡學院」,支援約 500 間教育機構。他亦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合作,在中國管理「21世紀領導能力計劃」,為政府高層官員及企業領袖設計領導課程。
練氏在思科系統任職早期,曾主導亞太及大中華地區的公共事務發展,推動互聯政府、教育、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措施。他入職思科系統之初擔任亞太區全球網路學會的全球技術經理。
在加入思科系統之前,練氏曾任職資訊科技顧問 13 年,為公營及私營機構提供網絡設計與實施方案。他亦曾於香港、新加坡及美國教授有關網絡技術的職業與研究課程。
練氏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其後取得澳洲麥覺理大學管理研究方法文學碩士學位,以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運籌學理學碩士學位。他對 STEM 教育的貢獻備受肯定,並於 2022 及 2023 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發「傑出校友社會服務成就」獎項。

Louis Schulz 先生
英國倫敦建築與設計團隊 Assemble Studio
Louis 是創立 Assemble Studio 的合伙人之一,專注發展有關建築於社會層面上的項目。他曾與英國及美國不少政府及慈善機構合作,建立由社區主導的教育組織,作育民眾自力改善居住的環境。
他亦是敬業的建築人與工匠,帶領 Assemble Studio 的製作團隊工作。Louis 相信優秀的設計,源於深入了解工藝,他的作品正好體現這份信念。他對城市內的工業空間尤感興趣;這些較嘈雜及雜亂的行業往往被排擠到城市之外,他常為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士建立堅固又耐用的空間。
Louis 穿梭全球各地講學和展示作品,但始終以倫敦為本,大部分作品都扎根當地。他深信,唯有瞭解一個地方,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譚智恒先生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副學術總監
譚智恒是一位資訊設計師、字體設計師、教育工作者,現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兼副學術總監,並擔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特聘研究員。
譚氏在高等教育界擁有二十多年經驗,曾於英國雷丁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加拿大艾蜜莉卡藝術與設計大學出任教學與管理職務。加入現職前,他曾任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傳意設計學系系主任,創立傳意設計研究中心及擔任總監一職。
他投身研究與設計實踐字體設計與資訊設計,尤其鑽研複雜資訊、多語言字體設計、導向系統及用戶介面設計等範疇。他在設計領域中屢獲殊榮,包括紅點設計獎、三項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優異獎、中國印刷大獎銅獎,以及香港設計師協會頒發的最佳設計教師獎。譚氏經常於本地、全國及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說,亦為多間企業提供顧問服務,當中包括微軟、匯豐銀行、方正字庫、牛津大學出版社等。他同時擔任印刷媒體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香港版畫工作室董事會成員、信言設計大使大灣區顧問委員會成員及「創意香港」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成員。

陳淼娟女士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教育與人力發展)司長
陳淼娟女士在新加坡政府部門任職 20 年主要從事策略規劃與業界發展工作,多方面引領藝術與文化領域的發展。現任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National Arts Council,簡稱藝理會)教育與人力發展司長,憑藉策劃、研究和項目發展方面的豐富經驗,以及人人應有機會體驗藝術、實現藝術抱負的理念,與教育部緊密合作,進行各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課程,並與精深技能發展局(SkillsFuture Singapore)和高等學府密切協商,制定人力發展課程。在藝理會和新聞、通訊及藝術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簡稱新藝部)任職期間,她參與過多項發揮社會及經濟影響的策略性項目,如設立新加坡首間藝術專科學校——新加坡藝術學校(School of the Arts, Singapore),以及新加坡文藝復興計劃(Renaissance City Plan)。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學士,並於 2012 年獲頒新藝部家族獎學金,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深造,取得了發展管理碩士學位。她目前在新加坡的南洋藝術學院、新加坡藝術學校和新防集匯(Defence Collective Singapore)擔任董事會董事。

曹智杰博士
香港大學核心課程助理總監
曹智杰博士是香港大學本科跨學科及超學科課程「核心課程」助理總監暨高級講師,兼英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級院士。曹博士熱衷於嘗試創新的教與學方式,例如探索社會影響、體驗式學習、圍繞遊戲、視覺與文學藝術、社區合作和未來導向的項目為本計劃,以及創意方法等。他榮獲多個教學獎項,並擔任不同委員會和機構的外部顧問。
曹博士擁有昆士蘭大學應用金融學碩士及教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以教育的未來為重點,探討青年抱負、教育社會學、比較與國際教育、跨學科學習與未來所需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等數碼科技。筆下學術論文刊登於多份教育及社會學權威期刊。在學界以外,他曾帶領無數與機構學習和發展、商業銀行及創業領域相關的工作,經驗豐富。

邱歡智女士
誇啦啦藝術集匯行政總裁;
誇啦啦賽馬會創「見」願景計劃總監
過去廿載,邱氏對藝術及教育之間互聯互通的關係有著濃厚興趣,促使她建立一項「行動研究」專案,在不同的環境設定下,把兩個範疇融合及加以互動,不斷測試當中的發現及策略。她專注利用藝術潛藏的種種力量,為創意教與學另闢蹊徑,不僅用於不同層面的藝術,更跨越邊界,應用於語文科、社科,以至醫學人文科。
邱氏於 2010 – 11 年度代表香港參加英國 Clore 領袖培訓計劃,並於 2022 年獲行政長官嘉許她在藝術教育上的貢獻。她熱衷於研究,曾獲邀以講者身分出席香港、檳城、布里斯本及倫敦研討會。邱氏與澳洲梅鐸大學的 Robin Pascoe 教授合編的文章收錄在 2017 年出版的《Palgrave 國際藝術教育手冊》一書內。
擁有文學及教育學位的邱氏積極培訓導師,並與青年人同行。

茹國烈先生,MH
香港演藝學院名譽院士
曾任香港藝術學院院長、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和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近年專注有關城市文化的教學和研究,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名譽院士、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客席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硏究系客席副教授。著有《城市如何文化》及《文化城市之路》。